【十载扬帆丝路】“雷霆行动”:多部门协同绘就平安画卷 |
|
|
|
又是一个平常的傍晚,夕阳把塞尔维亚会展中心43万平方米的工地镀成一片古铜。 塔吊长臂如林,却静得出奇——一榀跨钢桁架稳稳落位,现场没有欢呼,只有对讲机里短促的“收工,零违章”。 水电七局“雷霆行动”启动一个月以来,项目迅速响应,以“十项严查”“六个突出”为抓手,将安全管控融入施工每一个环节。 中方与塞方员工早已约定:把掌声留给安全,把进度写进蓝天。 夜幕下繁忙的施工现场 “突袭”13分钟 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塞尔维亚会展中心办公区的板房,项目部的忙碌被急促的火警警报打断。 众人一时愣住,安全员袁果却瞬间起身,声音清亮又沉稳:“别慌!按之前讲的路线走,跟着我!”他边喊边快步走到办公室门口,张开手臂引导方向,眼神扫过每一个人,确保没人迟疑。 这场“突袭”演练,正是对“雷霆行动”安全生产一次生动的体现。 此前安全员袁果在准备应急工作时,他主动牵头细化预案,针对断电、断水等极端情况,反复测算不同区域的撤离时间,甚至拿着卷尺在办公室量出“安全通道最小宽度”,还亲手绘制彩色撤离指示图,贴在每个工位旁。 交底会上,他怕大家记不住,特意编了口诀:“左拐找绿标,下楼别跑跳,集合点看红旗”,连实习生都被他拉着现场走了三遍路线。 安全员袁果正逐一查验应急预案的流程 演练中,袁果跑前跑后:看到新员工想回头拿电脑,他一把拉住:“东西不重要,人先撤!”;发现楼梯间有杂物遮挡标识,他当即记下,打算演练后立刻清理;应急处置组到场时,他又准确报出“模拟火源位置在茶水间,无人员被困”——这些细节,都是他提前踩点确认好的。 “不是演练突然,是我们天天按突发准备。”13分钟全员到齐,袁果逐一核对名单,确认“一个不少”才松了口气。 他擦了擦汗,向项目经理汇报时,还掏出笔记本,上面记着演练中发现的3处可优化点。 “要确保项目部的每一项应急预案都有‘雷霆’反应速度——警报就是命令,命令必须雷霆”,项目经理如是总结这次应急演练。 一纸“军令状” “我愿立下军令状:9月前一定完成1号厅的所有钢结构吊装任务!”工程部刘威和张家豪在钢结构吊装专项方案论证会上坚定地说。 塞尔维亚会展中心项目1号展厅的单榀桁架跨度达44米、重量47吨,吊装难度极大,当地GDS和监理对施工方案的审批也格外严格。 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吊装方案,刘威和张家豪经常连续加班到深夜。他们结合项目地质条件、气候特点,反复与技术部门论证计算吊装参数,绘制施工图纸。 期间,有同事提出“简化部分论证流程,加快方案审批进度”,刘威却摇摇头:“‘雷霆行动’强调‘严查危大工程管控’,方案论证是关键环节,绝不能走形式。” 工程部张家豪正检查焊缝质量 在吊装前一天,张家豪又发现了新问题——天气预报显示吊装当天可能有大风。“大风会影响吊装精度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”刘威立即组织工程部、安全质量部召开紧急会议,重新调整吊装时间,并优化吊装应急预案,增加防风措施。 那是最后一榀钢结构吊装的一天,天空晴朗,风速适宜。当起重机缓缓将钢结构桁架吊起,精准落在预定位置。当最后一颗螺栓拧紧时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 当地工程师丹尼尔竖起大拇指:“Kineski preciznost!”(中国精度) 刘威说,“雷霆”不是喊口号,是把每一次可能的危险源都写成不可能。 一批“拒收”的扣件 “你这批脚手架扣件防滑纹磨损超标了,不能入库!”物资部孙宇对供应商送来的材料 “说不”。 供应商恳求通融:“工期紧,先用着,后续补送合格的。”但孙宇依然不为所动,在 “雷霆行动” 物资管理要求下,孙宇严格按照 “三查三验” 流程:查资质、查合格证、查检测报告,验规格、验质量、验数量,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入场。 每次孙宇面对供应商的都会坚毅地说出那句话:“Safety cannot be traded。”(安全不能交易) 在物料使用管理上,孙宇同样细致。他给每种材料建立“身份证”制度,标注领用时间、使用部位、责任人,定期到现场核查物料消耗情况。 工人们笑称:“小孙管得比海关还严。”他却说:“把住一道关,就是把住一条命。” 物资部孙宇(右)在现场核查物料消耗情况 一次检查中,他发现部分油漆摆放不规范,可能影响以后取漆时的安全和钢结构的喷漆质量,他立刻联系同事调整,并亲自盯着整改到位。 “物资管理不仅是管‘物’,更是管‘安全’。” 孙宇常说,他的台账上,每一页都写满对工程安全的坚守。 截至目前,项目累计完成钢结构吊装1.1万吨、混凝土浇筑量10万方,实现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目标。在“雷霆行动”的推动下,项目部各部门紧密协作,用专业守护着项目的安全与质量。 入夜,工地高杆灯次第亮起,新的钢桁架正在组装,像一支支待发的箭。它们瞄准的,不只是贝尔格莱德的夜空,还有“一带一路”上那面更高、更稳、更暖的中国旗帜。 “雷霆”终有收鞘日,但安全没有句号。 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