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载扬帆丝路】乌金渡海 雨林生花——印尼亚细亚煤矿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纪实 |
|
|
|
印尼东加里曼丹,正午的赤道阳光像一把烧红的铲子,把空气翻得滚烫。 随着一声汽笛划破热浪,满载5000吨褐煤的货轮缓缓驶离吉提港。在岸边,中、印尼工程师并肩挥手,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——这一刻,当江河奔腾不息,星辰流转不停,水电七局已悄然走过了六十载峥嵘岁月。 矿区码头煤炭装船运输 从黄河岸到赤道线:一次甲子的远征 六十年间,从黄河河畔到澜沧江头,从长江三峡到南水北调,七局人以钢铁之志与智慧之笔,在神州大地上镌刻下无数不朽的丰碑。而就在这宏大的历史画卷中,2015年一个同样重要的节点被点亮:国际公司应运而生,国际公司成立的十年,是水电七局主动融入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洪流的十年。 “走出去,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移,而是把‘钢筋+混凝土’变成‘规则+文化’的复合方程式。”这十年,非零敲碎打之功,而是以深厚的技术底蕴、严谨的项目管理文化和能征善战的铁军精神为坚实后盾,把60年“治江河”的基因,翻译成“闯大洋”的语言。 高质量“走出去”拓市场 十年征程,水电七局国际业务足迹遍布全球20余国,先后参建120余个境外项目,设立13个驻外机构,形成亚太、南亚、东欧区域三大核心市场,业务板块在水利水电、路桥、工民建、轨道交通等优势明显,然而,国际赛道不进则退,唯有不断拓宽赛道,才能守住生态位。于是,海外矿山成为协同战略的新支点,而印尼,正是第一站。 雨林深处:一场没有硝烟的“硬仗” 2022年10月,印尼亚细亚煤矿项目中标消息传回成都,办公区一片欢呼。但真正的考验,藏在东经114°21′、南纬0°44′那片终年湿热的热带雨林。 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,且涉及勘探、设计、矿山基建、采剥运输、破碎加工直至港口装船外运至销售点的完整煤炭产业链条。面对如此综合性的工程,七局国际人并未退缩,而是依托在国外各大工程中的经验积累和积极探索的精神,交出“中国答卷”。 项目首先要突破的就是“勘探关”,勘探形象点就是要把地球“翻”开来看,要将项目煤炭储量数据、煤炭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情况做到“心中有数”。 清晨5点,雨林像一口刚揭盖的蒸锅。30岁的地质工程师曹启轩是项目联合专业勘探团队中的一员,此刻他正背着20公斤重的勘测设备,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,往山脊上爬。 3个月后,112个钻孔、6720米岩芯,拼出一份厚达1米的勘探报告:可采储量3000万吨,发热量4800大卡,剥采比7:1。数字背后,是8名中印尼勘探队员被蚊虫叮咬无数次的“血印”。 测量人员正进行采区地形测量 项目勘探为项目实施绘制了清晰的蓝图,但要想开采出这些“黑色动脉”并成功运出,矿山基建就是摆在项目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了,而更大的“拦路虎”是印尼的雨季。 印尼的雨季从10月持续到次年3月,月降雨量最高可达550毫米。项目团队巧妙化解雨季里的“时间魔术”,团队以制度为矛——充分学习印尼矿业法、劳务法,制定适合项目本身的生产管理和人员管理制度;以管理为盾——制定周密预案,优化工序衔接,成功克服了雨季施工窗口期短的问题。 为了让矿区在第一个旱季形成出煤能力,项目部把“工位”搬到了云端,科技的力量加上水电七局“基建狂魔”的本色,让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,BIM模型里每一台设备被精准掌控、气象卫星云图每30分钟更新一次,让每一雨都不是意外、大型设备轰鸣穿梭,复杂的地质结构在先进工艺面前迎刃而解,矿山开采的雏形在原始深林中迅速显现。 “中国工程师们真了不起,我们战胜了雨,也战胜了自己。”看着现场每天稳定的产出,印尼工程师Mr Shidik(西堤克)不经感叹到。 解决了开采问题,让“乌金”如何“出海”成为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,矿区码头安装 2 台 1000t/h 皮带机,单船 2500 吨煤炭可在3h 内完成装载。 2025 年上半年,累计发运15 万吨,船期准点率 95%。 合融世界:在赤道线上“种”下友谊 印尼亚细亚煤矿项目的成功实施,不仅在于钢铁巨兽般的工程实体,更在于那些流淌在细节中、闪耀在人心上的温度。水电七局深谙“走出去”更要“融进去”的真谛,将“和合共赢”的理念深植于项目运营的骨髓。 每周三下午,矿区“鲁班课堂”准时开课。中方机修工刘芳杰把一块废钢板切成若干块,让印尼学员练习焊接鱼鳞纹,然后手把手讲解内燃发动机原理和机械结构。近两年,印尼技术骨干人数激增,持证比例也稳定上升。 今年开斋节,项目部食堂挂起一串串椰叶编织的“科罗波”装饰,中餐厨师印尼华人老刘凌晨5点起床,和印尼帮厨一起炸“兰达”点心。 “他们教我做椰浆饭,我教他们包饺子。”老刘的手机里,存着一张去年春节的照片:印尼员工丹尼尔把春联贴反了,老刘耐心的告诉他,春联不能反,这个“福”字可以反过来。 项目营地里,中印尼员工共同在羽毛球场地上挥洒汗水,业余时间一起学习彼此的语言。文化的涓涓细流,在朝夕相处与相互尊重中,汇聚成深厚的情谊之河。 项目高峰期,印尼籍员工比例超过90%。中方工程师与印尼徒弟“结对子”,手把手传授设备操作、维护保养、安全管理等专业技能。一批批优秀的本地技术工人和管理骨干在实践中迅速成长,成为项目可持续运营的中坚力量。这不仅是技能的传递,更是信任与友谊的桥梁。 中方工程师给印尼班组长进行技术指导 在项目建设期间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捐建修缮当地排球场、祈祷室,为附近村庄解决就业难题,这一件件暖人心的举动,让“建设者”的形象逐步演化成可信赖的“好邻居”。 从成都到加里曼丹,直线距离6000公里,海拔落差3500米,时间跨度60年。一代代七局人把“敢让山河换新装”的誓言,翻译成“愿与世界共繁荣”的行动。 而下一个十年,故事才刚刚开始。 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