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载扬帆丝路】“泽”守安全线 “鑫”耕异国田 |
|
|
|
当第一缕晨曦轻柔地洒在多瑙河上,粼粼波光宛如细碎的钻石在河面跳跃。 风从河面升起,掠过贝尔格莱德老城的红瓦,再掠过西岸那片正在生长的“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期6项举措之一”——塞尔维亚世博会会展中心。 繁忙的建设现场,将镜头拉近,你会看见一个瘦削的中国青年疾行其中:白色安全帽压住被风吹乱的短发,反光背心在余晖里忽闪,像一粒被点燃的火星。 他叫张泽鑫,水电七局现场安全管理员,也是这座工地上最年轻的“守护者”。 从长江畔到印度河:第一次把心跳调到“国际频率” 2000年,张泽鑫在湖北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呱呱坠地。湖北的山水赋予了他坚韧与灵动,而陕西的求学时光则为他注入了知识的力量。 毕业后,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海外建设的向往,他毅然投身到水电七局的海外建设事业中,成为了一名勇敢的“国际人”。 2022 年 8 月,初出茅庐的张泽鑫被派往中巴经济走廊上的第一个水电投资项目--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。 “第一次踏进轰鸣的施工现场,兴奋像电流窜过脚底,紧张却卡在喉咙。”张泽鑫的思绪被拉回三年前,“可活儿一忙,人就顾不上怕了。那时候晒得一脸黑,就是现在这张‘工程脸’的开头。” 他从最基础的隐患排查、资料整理做起,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,贪婪地汲取着每一滴知识的甘霖。每天,他紧紧跟着师傅深入施工一线,像一位虔诚的信徒,认真学习安全规程,用心熟悉管理流程。 三个月后,他能在山风里踩着碎石边坡细数每个工作面的风险源;半年后,他能在现场用乌尔都语喊出“安全帽下巴带系紧!”;再往后,他能在夜班交底时熟练背诵项目安全防护标准和应急处置的要点。 当时的项目经理对他赞不绝口:“这个小伙子有股钻劲,不仅勤跑现场,还经常晚上自学当地安全规范,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。” 2023 年 4 月,凭借着出色的表现,张泽鑫被调往规模更大的塔贝拉五期项目。在这里,他深度参与项目安全标准化建设,围绕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”五个维度,精心谋划,细致落实,推动安全管理措施在班组落地见效。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同事们的齐心协力下,该项目部荣获国际公司 2023年安全管理优秀项目部称号,2024年安全标准化自查评工作更是斩获二等奖。 多瑙河翻开新课本:把“中国经验”翻译成“欧洲语言” 2025 年 4 月,张泽鑫踏上了新的征程,转战塞尔维亚会展中心项目。 飞机降落前,张泽鑫贴着舷窗俯瞰多瑙河——那道柔软的银线像一页折角的书签,把他从南亚直接夹进欧洲。可书签背面,密密麻麻写着陌生条款:欧洲标准、塞尔维亚《安全与健康劳动法》《自然环境保护法》《工业废物管理法》…… “欧洲的安全标准与中国有所不同,工人的安全意识也与中国有一定差异”,张泽鑫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差异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,而是把这段经历视作自我提升的宝贵契机。 白天,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,穿梭于工地各个作业面,熟悉环境、检查流程、记录问题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;晚上,他又化身为一名勤奋的学者,埋首学习欧盟安全规范、当地劳动法案以及项目安全管理条例。 一有不明白的地方,他就主动请教当地同事或专业翻译,绝不留下一个模糊点。“标准是死的,但理解必须是活的。”他坚定地说,“只有自己彻底搞懂,才能让别人也遵守。” 他的严谨与勤奋,项目部的每一位同事都有目共睹。 张泽鑫的每日日常巡查 在今年六月的“安全生产月”中,刚入职项目2个月的张泽鑫主动承担起执行责任。围绕安全月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的主题,他精心策划一系列切合实际、寓教于乐的活动。 “每日安全答题竞赛”通过微信群和现场展板同步开展,题目均源自当日施工内容,让工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;“一线班组宣讲”则利用早班会时间,由他亲自讲解高风险工序注意事项,如同一位耐心的导师,为工人们传授安全的秘诀;“施工场景安全教学”更是把课堂搬到现场,借助实物和设备模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,让工人们身临其境,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 当地雇员戏称他把安全教育玩出“花”,把硬核条款译成“诗”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他为现场各国的工人们量身定制了一套“作业安全小贴士”。 这些材料摒弃了冗长的条款,转而采用图示、漫画、短语提示等形式,将复杂的安全规范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视觉信息。即便是语言不通的外籍工人,也能迅速理解其中的含义。 每月的 16 日是张泽鑫自己给现场工人们设立的“安全咨询日”。 这一天,他总会带上翻译,走进施工现场,耐心为现场工人解答各类安全疑问。他深知,单纯讲条款总是让人觉得枯燥乏味,而真实案例、可视化展示更能让人入心入脑。 所以,他每次都会精心整理几个典型事故案例的视频,通过给现场工人观看视频的方式展现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。“张很专业,也很有耐心。”塞尔维亚的安全工程师内博伊沙竖起大拇指称赞道,“他总能想办法把大家觉得复杂的东西讲明白。” 两万步的脚印:把“事故概率”踩成零 会展中心钢结构桁架吊装当天,张泽鑫凌晨5点起床。 他沿着500米长的施工通道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,脚底踩过露水、铁锈、焊渣,像在给大地按一枚枚图钉。 天亮后,桁架开始爬升,每升高1米,他就在手机里敲下一行字: “9:07,风速1.2m/s,未见异常摆动。” “10:11,西南角卡具异响,已叫停复检。” ...... 当桁架稳稳就位,他发现微信步数停在18980。有人笑他“步数控”,他摇头:“我把事故概率一点一点踩碎。” 张泽鑫(右)在现场排查隐患 安全检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。这便是张泽鑫的工作写照。这位青年管理员的每一天,都是从两万步的安全巡查开始的。从临时用电到消防设施,从脚手架到临边防护,他沿着既定路线仔细巡查,如同一位细心的侦探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 “每个看似不起眼的隐患都可能引发事故,这些细节都关系到生命。我一定要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的检查,为项目建设、为大家的安全负责。”张泽鑫坚定地说。有一次,他在检查中发现有工人在临时堆放油漆附近焊接,他立即冲上去叫停制止。事后排查发现,若非及时处置,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。 除了这些日常巡查,张泽鑫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。业主工程师的检查、监理单位的质询、工人的咨询求助……他总能沉着应对,既坚持原则,又灵活处理。 逐梦前行:在“一带一路”上成长,把远方写成故乡 夜幕降临,会展中心亮起第一束轮廓灯,多瑙河面浮起一条光带。 结束一天的工作,张泽鑫踩着月光往项目营地走去。安全帽拎在手里,帽壳里还留着白汗碱,像一圈圈小小的年轮。 他把今天“雷霆行动”的“零隐患”照片发到家里,母亲回了个“别累着”,父亲回了个大拇指,再没别的字——他知道,这是老两口的“点赞”。 每当被问及是否想家时,他总是露出灿烂的笑容,说道:“谁会不想家呢?但我更想趁年轻多做点有意义的事,其实看着我参与建设的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,我挺自豪的。这也是我的一点‘虚荣心’。” 张泽鑫(左)与现场工程师沟通技术细节 三年,三个项目,两个国家,行李始终是一只登机箱。箱子里最占地方的不是衣服,而是叠成方块的旧安全帽内衬,每顶都写着项目和日期。“等凑够十个,就带回家给爸妈看看。”他笑,“让他们摸摸我跑过的地方。” 他知道,当2027年春天展馆开幕,自己或许已奔赴下一座远方。但他知道,那些汗珠和每日两万步,早已嵌进这座欧洲古城的钢筋缝里,像暗藏的签名,替他说:我来过。 而此刻,他只想把今天的步数截屏发出去,再添一句:“爸妈,放心,我很好。安全在,我就在。” 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