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载扬帆丝路】镜头外的年轮

发布日期:2025-08-08 信息来源:马来西亚巴莱水电站项目 作者:李艺 字号:[ ]

“咔嚓!”快门轻响,马来西亚巴莱水电站大坝首层浇筑的雄浑场景在取景框中定格。

泥浆翻滚、臂架挥舞、中马员工交错的剪影定格。画面里,红蓝相间的电建logo被朝阳镀上一层金边,像一枚印章,盖在砂捞越雨林深处的土地上,构成力与美的交响。

这帧被我镜头捕捉的光影切片,恰是水电七局60年奋斗史诗的当代注脚。

建设中的巴莱项目

作为项目部综合部的一员,我虽未亲手浇筑一方混凝土,但三年间,我以笔为夯、以镜为尺,在七局甲子年轮中刻下自己的坐标。

2022年那个盛夏,面对“为何远离家乡”的疑问,我在价值观选择卡上写下“OUT OF COMFORT ZONE”(走出舒适圈)。

这并非少年意气,而是读到《中国“坝”主》罗赛雷斯项目前辈日记里那句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给我的觉醒。

当母亲把家乡的豆瓣酱塞进我背包最里层,父亲背过身去抹了一把泪。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:所谓“舒适圈”,不过是一碗热汤面端上桌的温度、一句“路上小心”的叮咛。

飞机冲向夜空,我把椅背调直,心里默念——走出这圈暖意,才能看清七局人血脉里那份“舍我其谁”的倔强; 穿过六十年风雨,那团叫“担当”的火种,依旧能把新一代远征者的胸膛烧得通红。

犹记得三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,当我第一次踏上巴莱项目部的土地,热带季风裹挟着陌生的语言,确实让人有些无措。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高温酷暑,像三座大山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。

让我的心里直打鼓:我能否坚持?

可鼓声没响三秒,就被另一股声音盖了过去——那是出国前在成都总部“集训”的回声。

清晨此起彼伏的“早安”,是融入血液的温暖;部门间无私的协作,是流淌在工位间的和融血脉;而一张七局参建的海外地图:从巴基斯坦到塞尔维亚,从马来西亚到波黑,红点连成一条蜿蜒的线——那是“一带一路”的脉搏。我忽然意识到,自己即将成为这条线里最新的一小段。

那一刻,心里像有人按了开关:走出去不是冲动,是接力;不是背井离乡,而是顺着前辈铺好的轨道,把七局的下一段故事写进热带雨林的泥土里。

于是,再聒噪的蝉鸣,也盖不住心里那句“来对了”。

在海外工作这三年,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,当我在异国海关遇到麻烦,正是我们中国电建水电七局这块用实力和信誉铸就的金色招牌,让对方的质疑化作了敬意。当看到项目部同事们星夜兼程赶来接应的身影出现在海关长廊时,我心头滚烫:企业的荣光,正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汇聚的星光共同点亮!

李艺(左)在现场采访

最让我心头温暖的,是浸润在日常点滴的关怀。榴莲飘香时,食堂师傅总悄悄往我餐盘多添几块金黄;炎炎烈日下,办公室永远备着解暑薄荷茶。那些休息日分享的榴莲冰淇淋,厨房特意留存的家乡味道……这些被惦念的瞬间,汇聚成最珍贵的归属感,像一颗颗温暖的琥珀,珍藏在心底。

在巴莱项目成长的日子里,我的镜头和笔触,成为记录奋斗、传递信念的桥梁。在现场,老师傅们布满老茧的手,既能精准驾驭反铲巨臂,也能用多国语言与外籍工友谈笑风生——他们是“五特”精神的行走注解。

我的镜头捕捉下,从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冲锋身影,到创新工作室里钻研“智慧建造”的专注面庞。作为宣传员,我不仅是见证者,更是这磅礴力量的传播者:用一篇篇通讯,讲述七局人“建一座工程,树一座丰碑”的豪迈;用一张张照片,定格“一带一路”上中国建造的精度与温度。

镜头下的建设者

站在水电七局六十华诞的历史坐标上,回望巴莱河畔这三年,快门定格的不仅是混凝土的浇筑,更是精神的传承;笔尖流淌的不仅是项目进展,更是使命的担当。

六十年风雨兼程,一甲子春华秋实。从江河走向海洋,从国内迈向世界,七局的辉煌,由无数奋斗者的星光共同点亮。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