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载扬帆丝路】新丝路交响曲

——张柯的“一带一路”
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信息来源:塞尔维亚会展中心项目 作者:张磊 字号:[ ]

两千多年前的长安,驼铃在晨雾中摇曳。张骞手持节杖,望着身后渐远的城门,风沙正漫过他年轻的脸庞。这位汉代使者不会想到,他踏出的每一步,都在为后世铺就一条贯通欧亚的文明之路。六百多年前的刘家港,郑和站在宝船甲板上,罗盘指针在晨光中闪烁,庞大的船队即将驶入深蓝。这位明代航海家或许未曾预见,他扬起的风帆,会成为东西方海上交流的永恒图腾。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当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当代回响,一位名叫张柯的中国工程师,正沿着先辈的足迹,在异国他乡续写文明互鉴新篇章。他的十年海外筑梦路,恰似一部现代版的《西域记》与《瀛涯胜览》,让张骞的驼铃与郑和的船笛,在新时代碰撞出震撼人心的交响。

南北通渠:初心如张骞持节

2013年的中原大地,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工地上尘土飞扬。刚走出校园的张柯攥着工程图纸,额角的汗珠坠落在测量仪上。他蹲在尚未成型的渠道边,指尖划过泥土的动作,与汉代工匠夯筑西域城郭的姿态奇妙重合。彼时国际公司还叫海外事业部,这个刚毕业的学生还不知道,自己青春的下一个十年将与国际公司结下不解之缘。

南水北调工程中,他参与的潮河二标渠道衬砌技术,后来竟在马来西亚的红土地上派上用场。那些在黄河岸边练就的精准测量本领,让他在处理热带多雨气候下的基础沉降问题时游刃有余。后来马来西亚工人跟着他喊出“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”时,张柯忽然明白:技术标准的输出,何尝不是新时代的“凿空之旅”?

南洋立校:情缘若郑和结好

“张骞在大夏看到邛竹杖时,一定像我在马来西亚看到热带雨林那样惊喜。”张柯常对着施工日志上的世界地图出神。

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奠基石旁,张柯第一次见到穿着娘惹装的当地工程师Cally。随着工程的快速进展,张柯也习惯了对方递来冒着热气的椰浆饭,图纸上的教学楼轮廓也已在两人比画中逐渐清晰。这个占地150英亩的校园,从荒芜棕榈林到首开中国高校走出去先河,浸透着他10年的晨昏。

“郑和船队带去的不仅是丝绸瓷器,还有盖房子的技艺。” 张柯在工地例会上总爱讲这段历史。当他指导马来西亚工人安装中国标准的预制构件时,当看到马来西亚学生用中文朗诵诗歌时,当与后来成为妻子的Cally讨论建筑美学时,那些跨越时空的呼应愈发真切。婚礼上,他们穿着唐装,交换的戒指内侧,刻着“和而不同”四个小字——这是他从郑和宝船的多元船员构成中读出的智慧。

巴尔干筑馆:使命似帆济沧海

塞尔维亚会展中心的钢结构骨架正沿着萨瓦河畔节节攀升,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观团时常会来参观这座未来的城市地标。这座正在生长的建筑,已被当地人民称作“会呼吸的文化桥梁”。

张柯站在尚未封顶的作业平台上,安全帽的阴影里,图纸上的穹顶轮廓正一点点转化为钢铁现实。远处河面上货轮鸣笛而过,恍惚间竟与史书里郑和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时的船笛声重叠——同样是在陌生的水域开拓,同样是用工程语言书写文明对话。

当张柯看着中塞工人用各自的语言喊着劳动号子,看着图纸上的中文字符与西里尔字母在同一页上交融,忽然对张骞“凿空”的意义有了新的领悟:开拓之路从来不是等待终点的落成,而是在每一次测量、每一次浇筑、每一次微笑的交流中,让文明互鉴的种子悄然发芽。

路接古今:双脚踏出同心圆

这十年,张柯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马来西亚和塞尔维亚,他是无数奋斗在“一带一路”的缩影。

妻子常笑他是“带着水准仪的文化使者”。那些年在海外,他教当地工友包粽子,也跟着岳父学做咖喱;在工地办过汉语角,也带中国同事参加马来人的开斋节。这种浸润式的交流,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:“一带一路”不是冰冷的工程图纸,而是无数个张柯与Cally的相遇相知。

夕阳为会展中心镀上金边,与两千年前阳关烽燧的落日别无二致。张柯知道,自己脚下的路还在延伸——就像张骞未曾想到丝绸之路会延续千年,郑和未曾预见宝船的航线会化作今天的海运网络,这个新时代的“拓荒者”也无法预料,他亲手浇筑的混凝土里,正生长着怎样的未来。但他确信,当儿子这代人回望来路时,会看见无数个“张柯”的足迹,早已连成了文明互鉴的康庄大道。

张柯(中)和工人沟通技术细节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