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载扬帆丝路】塔贝拉见闻

发布日期:2025-10-24 信息来源:巴基斯坦塔贝拉水电站 作者:徐伟 字号:[ ]

2021年6月,得益于巴基斯坦塔贝拉四期项目的优质高效履约,水电七局成功中标五期扩建工程,项目业主对此给予高度的认可和信任。

塔贝拉水电站是巴基斯坦境内目前最大的水电站,该工程具有灌溉、发电、防洪等效益,五期扩建工程新增3台单机470兆瓦混流式水轮机机组,增加装机容量1410兆瓦,扩建后的电站总装机增加到6298兆瓦,从而占巴基斯坦全国电力装机的25%,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巴基斯坦迫在眉睫的水资源和电力短缺问题。

项目部跑步进场,争分夺秒调配人员、物资、设备等资源。短短几十天内,克服重重困难,工程实现开工。

电力保障是工程推进的先行官。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水电工程的“粮草”即“三通一平”——通水、通电、通路、平整场地。

得益于此前的基础,水、路、场地已有保障,电力供应成为关键。电气工程师带领当地伙伴翻山越岭,横跨泄洪闸延伸8公里电力线路,无畏酷暑烈日,标尺勘测筛选最优路径,遇树则伐,遇沟则填,遇石则凿,遇河则架桥。

一座座希望的电塔拔地而起,一条条承载动力的“生命线”迅速架设于塔顶,直通塔五工地核心。

清晨八点,河风带着水汽的凉意掠过明渠堤岸,测量员老卢已经踩着泥土架设好了全站仪。三脚架的三条腿深深扎进河滩的卵石堆里,他弯腰拧紧每一颗固定螺丝,掌心的老茧在金属表面蹭出细微的声响。

测量员老卢正在检测明渠数据

“差两秒”。他盯着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,膝盖顶住三脚架稳稳发力,直到那个代表水平的绿灯常亮。全站仪镜头对准对岸的棱镜时,年轻助手老巴正蹲在防潮垫上调试接收机。数据线在晨光里拉出一道斜斜的影子,连接着埋在泥土地里的基准站。

水位标尺在浅滩处投下细长的影子,老卢扶着标尺底部陷入淤泥的边缘,确保刻度线与水面完全齐平。“今天开挖面比昨天低12厘米。”他报出数据的同时,老巴已经在记录表上画出开挖变化曲线。

河风吹拂标尺的声音里,夹杂着测深仪探头入土的轻响,缆绳在手中每放出一米,仪器就会传回一组明渠开挖高程数据。当太阳升高到明渠上空,测量团队已经沿着一公里开挖点完成了加密测点。

在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,平板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逐渐清晰:箱涵的扩散段处用红色标注,浅滩的淤积堆土区呈现渐变的黄色,而那些隐藏在泥土下的石块,正通过密集的坐标点显露出真实轮廓。

暮色降临,最后一组横断面数据采集完毕。老卢蹲在遮阳棚下复核图纸,指尖划过箱涵转弯处的关键坐标,那里将是未来厂房尾水的扩散段。远处的坝顶灯光亮起,与测量仪屏幕上跳动的光标遥相呼应,在这片被光浸润的土地上,每一个精准的坐标都在为水利工程的蓝图锚定方向。

晨曦微露,老倪已穿上沾满油渍、印着塔五标识的蓝色工装。红色安全帽下,刻着皱纹却无比坚毅的面庞神情专注,正熟练地检查着MQ900B门机上的每一颗螺栓,布满老茧的双手如同精密仪器般抚过钢丝绳,裂口中仿佛还嵌着过往工地的风尘。

吊车司机倪师傅正作业中

对讲机指令传来,老倪深吸一口气,稳健握紧操纵杆,伴随着传动装置低沉的轰鸣,数十吨重的水电设备缓缓抬升。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定吊物的角度,仿佛与这钢铁洪流达成了无言的默契,汗珠滑落,在闷热的操作间凝成雾气,他却浑然不觉,全神贯注地微调着每寸位移。

暮色四合,当设备稳稳就位,老倪摘下安全帽,稀疏的头发被汗水黏在额角,黝黑的脸上终于漾开欣慰的笑容——那笑容里,积淀着三十多年征服江河的荣光,蕴藏着无数与钢铁混凝土较量的日日夜夜。

水工钢筋是水利工程的“骨骼”,抵御水压、渗透力,增强混凝土结构承载力、抗裂性与耐久性。钢筋加工车间里,焊花飞溅,机器轰鸣,每一批钢筋进场,必先严格抽检,合格后按不同型号放整齐,妥为防护。两台吊机在厂房上空忙碌穿梭,将不同型号的钢筋精准投送至加工点位。钢筋在这里被调直、切断、滚丝、弯制成型,成品堆积如山。一排排板车在堆场列队等候,吊装上各自仓号所需的钢筋,源源不断地运往塔五施工现场。

忙碌的钢筋加工车间

塔贝拉中方营地,是一片森林、果园与花海环绕的绿洲。漫步其间,花香萦绕,树影婆娑,虫鸣鸟啭,枝头硕果累累。夜晚微风轻拂,明月朗照,独行于僻静的营地小道,享受着难得的惬意与放松。然而,这份宁静常被一丝疑惑打破:漫步者多为中年人,鲜见年轻人的身影?直到某日行至办公区,一阵热烈的争论声吸引了脚步。

九点左右的项目部办公室,几张折叠桌拼起的临时会议桌上,摊着明天要浇筑的19号机3号仓号施工图纸。

刚入职不久的技术员小杨用红笔圈出仓号边角的钢筋密集区,指尖在图纸上敲出轻响:“明天要浇的是闸室底板,面积280平米,混凝土方量差不多400方,咱们得把流程顺顺清楚。”

负责混凝土调度的小高翻开调度表,眉头微皱:“拌合站今晚通知,明天高峰可能车跟不上,罐车到场时间估计会比计划晚20分钟。”他在白板上画出浇筑区域划分图,“原计划分三个作业面同时推进,要不要调整成先浇北侧区域,等罐车集中到位后再开南侧?”

实习生小李举着振捣棒操作规程手册,小声提问:“图纸里说仓号底部有止水带,振捣的时候会不会碰坏?”小杨立刻指着图纸上的止水带位置:“这里是关键!等下我标出来,振捣棒要保持30厘米距离,快插慢拔,你明天跟着老郑的班组,重点盯这里的振捣密度。”

安全员小张在一旁翻查天气预警:“明天凌晨三点可能有短时阵雨,虽然雨量不大,但仓面积水会影响初凝。”他在工具清单上添了防雨布和排水泵,“得提前在仓号周边架好挡水埂,备用发电机也得加满油,万一停电能立刻顶上。”

讨论到浇筑顺序时,几个人围在三维模型前争论起来。小吴觉得应该从低往高分层浇筑,小杨却担心分层太多会产生冷缝。争执间,小杨忽然想起师傅白天说的“斜面分层推移法”,连忙在图纸上画出浇筑坡度线:“按1:6的坡度推进,每层厚度控制在50厘米,这样既能保证连续性,又能避免冷缝。”

墙上的时钟指向十一点,白板上已经写满了关键节点:0点验仓、2点首批混凝土到场、6点完成底层浇筑、12点覆盖养护……小曲把每个人的分工抄在笔记本上,最后特意画了个醒目的感叹号:“明天接班时,一定要和夜班班组核对仓号温度,超过25度就得通知试验室调整外加剂!”

月光透过玻璃,在图纸上投下细长的光影。小杨把最终确定的浇筑预案叠好,压在明天要用的测温仪旁。办公室里的茶杯还冒着热气,几个年轻的身影在灯光下反复核对细节,那些写在纸上的安排,正悄悄变成应对明天挑战的底气——毕竟,每一方混凝土的精准浇筑,都藏在这些深夜里打磨的细节里。

看着他们专注而充满活力的面庞,那份争论的热情与求索的执着,瞬间令人恍然——这不正是当年的我们吗?

六十载风雨兼程,从祖国的江河湖畔到世界的广袤大地,七局人的足迹始终与时代同频、与使命共振,将中国智慧与建设力量播撒向全球,在异国他乡搭建友谊与合作的桥梁。在他们身上,闪耀着国际公司“小工匠”的卓越风范,他们正稳稳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,传承着七局的经典,用青春与智慧续写崭新的篇章。

他们,正是七局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未来!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